博物馆叙事结构及体验设计
博物馆叙事结构及体验设计
一、叙事要素构成
叙事原本是文学用语。在博物馆空间中,叙事指的是展览中所应用的叙述构建方法。鉴于博物馆自身具有的公众展览与文化传播的性质,其内部空间的逻辑性与叙事性都是必要存在的。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,文章从博物馆叙事角度出发,系统梳理博物馆的展示结构。
1. 叙事者与建构者
叙事者,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介入叙事过程的叙事参与者与建构者。为了尽量少地干扰受叙者的自我感知,多数叙事都会在展览中消除自身的主观或客观的痕迹,但往往仍难以避免介入叙事。叙事者通过重新建构展品的原初语境,或者将符号化的展品放入新的叙事语境,以达到真实叙述历史或说教的目的。展览中叙事者介入程度的不同,会给承担叙述的受叙者带来不同的感受。如果受叙者的认知与叙事者的内在观念不契合,那么受叙者就不会对这样的叙述环境产生信任感与认同感。
2. 叙事与叙事媒介
文学用语中的叙事通过文本作为载体,串联各个情节与故事场景进行展现。同样的,博物馆展示中的叙事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展现情节、衔接故事脉络。叙事媒介不仅包括展架、展台、展柜和展板等基础的叙事道具,而且包括综合材料、色彩和照明等各方面搭建的叙事场景,以及伴随着叙事的展开变换的叙事手法等。不同于文本叙述,这里的叙事同时包括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个方面,以叙事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,贯穿博物馆展示整体结构,并连接各个节点,表达叙事主题。简而言之,叙事即叙事者面向受述者的表达途径。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空间的广泛应用,叙事媒介在不断更新,博物馆空间的叙事表达途径也日益增多。
3. 受叙者与体验者
受叙者是承担叙述的一方,在文本中相当于与叙事者进行对话的“你”或“他”。作为叙事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受叙者接受来自叙事者的信息输出,是叙事体验者。由于受叙者的文化背景、个人成长环境不同,其接收到的信息与对事物理解的程度存在差异。在进行叙述时,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大多数受叙者的感受,并依照人性化设计原则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。
二、叙事结构分析
1. 线性叙事
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、以单向时间维度展开的叙事结构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故事也平滑有序地展开。湖北省电力博物馆的一号馆展厅是电力历史展厅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一个有关电力的故事形象地展示在空间中。一号展览馆有三层展示空间,以湖北电力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为主线,并以改革开放后电力的高速发展作为重点展示。展示的开端为星汉启明展厅和艰苦创业展厅,中段为改革开放展厅,最后是跨越发展展厅。整体空间以既定时期的老照片为基调,通过从入口开始贯穿始终的图文展板,加上陈列史料文稿和股票等文物的展柜,以及重要场景节点的设计,讲述在各个时间节点上湖北电力发生的事情。并且,这条叙事主线穿越展厅、过道、休息区,空间节奏跟随时间节奏变化,将时间概念转换成空间序列。不同时期的展示空间会有不同空间特色的体现,依循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,选取特定的记忆载体,能让体验者更好地找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。遗憾的是,该展厅具有类似于成果汇报展的性质,未能展示历史全貌的单维度视角,使展示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。
2. 非线性叙事
由于线性叙事结构在博物馆空间中使用频率较高,参观者可能会存在只有这一种叙事结构的误解。与单一、直线、缺乏变动的线性叙事相比,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更加多元,它突破了空间的时间逻辑,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。其中,采用各部分并置排列或者从主体分形的叙事结构较为常见。同时,结合各种虚拟展示形式,非线性叙事结构愈加丰富。
(1)并置叙事
并置叙事中,各个部分的完整性较高。它主要围绕同一主题或者观念展开,各部分内容可以无因果关系,没有限定的时间顺序。研究空间叙事学的龙迪勇学者将这种关系定义为“主题—并置叙事”,每个故事或叙事单元都是彼此独立且相互关联的。独立在于每个叙事单元脱离主体都是完整的;关联在于每个叙事单元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主题、围绕主题展开。湖北省电力博物馆的二号馆是科技馆展厅,围绕科技的主题分为智能电网、电的世界、电力科普、电力知识科普互动四个部分。体验者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展厅的顺序,规划各个部分的体验时间,从各个部分的体验中形成对于电力科技展的总体感受。
(2)分形叙事
线性关系是按照时间顺序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,而世界上很多事物不是一对一的线性关系就能解释清楚的。在面对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复杂事物时,便需要分形叙事处理。分形叙事的前后部分按照因果关系衔接,在某些事物的节点上产生分支。建筑师丹尼尔!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,被他本人称为“无结局小说”。这栋建筑没有入口,建筑师在空间中设计了三条通道,体验者可以自行选择通过哪条通道进入。在不同的通道中,体验者可以找到不同的有关犹太人的故事。里伯斯金认为,传统的门无法进入犹太人的历史,体验者需要一条更为复杂的路。
三、叙事体验分析
1. 受叙者体验需求
搭乘数字媒体的快车,博物馆逐步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迈进,走进博物馆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。同时,博物馆也面临着“成长的烦恼”。作为人类记忆与文化的载体,博物馆的定位与价值远远超出其实体空间。在其有限的藏品资源与展览空间中,参观者的文化诉求与体验诉求的提升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保持文化水平、避免过度娱乐的同时,博物馆应该从制约中解放出来,从参观者体验出发,通过科技创新与完整的叙事结构搭建,让藏品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2. 叙事体验层次
受叙者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可以分为现象感知、想象回忆和心理共鸣三个层次。受叙者在参观展厅时,空间的尺度、色彩及展品等构成了其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,但仅限于对表面现象的直觉感知。随着故事的展开,构建的叙事场景会使受叙者投入对事物的思考,并常常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,寻找认知关联点,对空间信息产生联想。有明确功能性与丰富细节信息的展品,会使受叙者有更深入的思考与文化身份认同,进而使受叙者产生心理共鸣,触发知觉感知。
四、叙事体验构建
1. 叙事语汇转译
博物馆空间的叙事语汇转译,是将展览作为文本处理。展览中的图文、展品、建筑要素等展览建构手段都被处理为符号,具有编码和解码的过程。如,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,王澍采用砖瓦、水和庭院等地方传统元素,将其作为城市历史的载体与符号融入现代博物馆建筑。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材料在展览中很容易触动受叙者的记忆与联想。对不同的叙事语汇进行重新排列、编码定义,可以给受叙者带来不一样的叙事体验。
2. 展示场景设计
展览中不会缺少主题性场景的搭建,这需要根据叙事情节的需求合理配置。如,在湖北省电力博物馆利用全息影像展现的“湖北第一盏电灯”场景中,装饰背景、说明性图文展板与电灯相配合,力求展现湖北电力在历史中的发展。但是,放置在展台上作为纪念物的电灯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生成语境,只承载着符号价值,说明性文字成为传达叙事者意图的主要媒介。可以看出,叙事者往往通过限制展品的文化语境,达到明确展览主题的意图,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叙者的认知自由。相比之下,注重真实历史的展览空间更能引导受叙者体验的主动性,产生有意义的知识传输。
3. 数字媒体应用
在以往的展览中,展示主要以“物”为核心,多为静态、单向的展示。现代博物馆逐步向与参观者有交流与互动的动态、双向的展示方式演变,通过数字媒体手段与空间结合,提升展览的互动性与沉浸感。首先,数字媒体在展示中的应用应从参观者感受出发,分析参观者的体验需求与体验层次;其次,综合参观者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等各方面的感知,构建具有沉浸性、互动性、联想性的体验环境。在博物馆空间中,数字媒体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互动操作类,设置各类感应器与智能化系统集成,通过捕捉参与者行为,形成参与者与虚拟场景的互动;全息影像类,再现真实的三维图像;虚拟现实类,体验与感受虚拟世界,具有较强的沉浸感;数字影院,呈现特定的剧情效果。数字媒体应用的方式多样,其目的是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参观者,这同样需要与展示内容配合,达到营造立体、全面、开放的体验环境的目的。